Box
Box
Posts List
  1. 小我 vs 大我 vs 小我
  2. 附近的消失
  3. 兹山鱼谱
    1. References

我与兹山鱼谱

剧透预警。

不同的人从这部电影里看到的或是历史、或是政治,亦或是生活,于我来说,开头共情倒不多,但从丁若铨被流放开始,影片的每一秒仿佛都在质问当下的我。

小我 vs 大我 vs 小我

昌大每天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挂在嘴边,身为两班的丁若铨反而觉得朦胧抽象的四书五经无用,转而关注“斑鳐走的路斑鳐知道,黄鲷鱼走的路黄鲷鱼知道”这种具体客观的道理。传授大而空的知识无法切实地用到百姓身上是悲哀的;鱼谱看起来是小事,不像谈论政治和一些社会问题那样深入,可它能切实帮助到兹山的每一个百姓生活。 这是抽象和具体的矛盾,以小见大和以大见小的矛盾,满足自身学习欲望和做真正有用的事的矛盾,小我和大我的矛盾,“远处”和“附近”的矛盾。

Only fish knows

看影片时就觉得丁若铨在讽刺我的“眼高手低”:前段时间我关注了太多哲学,一直以来也过于“唯心主义”;去玩密室只喜欢看穿解法,依照步骤破解每个字符之类的“执行”则喜欢交予同伴;日常有太多想法但鲜少付出实践,例如写下这几段感悟已是我逼迫自己的产物。说起来从前对于头脑中大多思绪我极少进行有逻辑且完整的记录,因为本就一过了之不屑深思,殊不知梳理与表达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脑子里只有遥远的道理,自以为满腹经纶,事实上空空如也,根本应用不到实处。而用到实处的道理无一不是靠耐心与一步步“无聊”的实践获得。对MBTI略有耳闻的人大抵会发现,不少 N 人常常觉得自己知识眼界高于 S 人,而这个影片,恰恰告诉了我们 S 才是真正起作用,不可缺少的。

对知识的涉猎也是这样,很多人会觉得越多越好,这是当然,可读博后我才意识到,对知识最快的获取方式是主动且系统的学习,而非一片赤诚之心就足够。兹山鱼谱只对某个特定地区的生物进行了记录,看似应用场景很小,其真正的价值却很大,涉及了地理、生物、药理,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可见踏踏实实钻研清楚一件事情已经是很伟大的成就,只是这一点想要做到也是极难。而我以前过于重视新的、高效的、理论的研究成果,却总忽略画出世界地图,列举生物图谱,以及提出 ImageNet 这样数据集的科研工作的价值,如今越发觉得有能力做出后者的人是少数。

You know nothing

不过飘渺的道理真的没用吗?倒也不是。”只知道种子重要,不知道地也重要” 和 “作为孕育者的母亲是值得珍惜的” 阐释着同一种东西,说明矛盾的两端实则相辅相成,并非对立,具体的规律可以推导出背后本质的道理,而把模糊的道理应用到合适的场景亦可做正确的事情。影片中讽刺的是,当昌大发现收税过重的问题试图使用说理解决时,礼义学根本无用。更加讽刺的是,别将读了礼义学,竟用里面的道理支撑了明显错误的观念帮其进行统治。这情节很大一部分归因于那个时代下的政治困境和教育困境,但它也让我想起本科研者的每日一问,内耗元凶: “我做的事真的造福人类吗?我到底要做多 applicable 的科研呢?如果无用我还要继续吗?” 尤其是科技领域,即使在短期能看见用途,长远来看,仍然不知道这种科技化效率化对人类是好是坏。而克服这种困境的办法,如果我对电影理解正确的话,则是“无问西东”,尊从本心的同时尽量“具体”“务实”。

This is the way

全片丁若铨最有情绪的时刻就是得知弟子要用所学所得谋个一官半职。之所以愤怒,是觉得官员不会做真正有益于百姓的事吧。这就又回到了“小我”与“大我”之争,如若只把学到的知识用在细微的应用场景上,而排斥那些大而空的场景,不以此来谋得金钱和权力,那么生活质量和你直接息息相关的家人和子女呢?他们也是百姓的一份子啊。那时的昌大有什么理由不当官呢?

I'm too disappointed about you

果然写到最后,道理还是“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知识看似是拿来使用的 —— 知识不是被拿来功利使用的 —— 知识仍然是要被拿来使用的;若一时不知道知识该指引向何处,对待知识的态度会帮助我们找寻。

附近的消失

这个词最近出现的太过泛滥了(尽管我没来得及看《把自己作为方法》),或许正因为它泛滥,导致我在一千个哈姆雷特里成为了关注影片表达“附近”的那一个。

丁若铨对制作鱼谱的兴趣不知多少来自对官场的疲惫无力,多少又来自其本身。但这种取材于生活,通过实地考证,与当地人对话,见微知著的研究,其贡献比看起来或许更大。大家选研究课题,首先是希望它能被用于尽量多的应用场景,覆盖尽量广的可能性,因而不得不牺牲一些对特定情况的特定讨论。可是鱼谱带来的这份颇具针对性的研究,“给附近的快乐”,实则比大的哲理有价值的多,这份价值往往容易被忽略。

比如很多人把心思花在一些与现实生活无关的爱好(就是本人),却不愿意了解身边人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状态;去很多城市旅游,却不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钻研很多事物,却不钻研身边的现象;关心自己偶像,却不愿意多给家人打几个电话。明明“附近”是获取信息最快捷的方式,如今很多“附近”的资源却被浪费了。正如一个人不能为其偶像带来什么,却能为周边的人带来大量情绪价值,可惜人们往往把精力放在了收获更小的事情上,因为难以关注到如空气般的“附近”。疫情期间本离乡留学生对此尤其感慨。

I'm thinking

兹山鱼谱

最后不专业地记录一下打动我的画面和摄影吧(前面也不是专业内容吧 -_-|||),影片整体节奏其实很快,但呈现的氛围是“慢的”,出现多次的那个小房子在近乎黄金分割的构图下恬静美好,可以说是梦想中养老的地方。

detailed version of the house

the house

每一帧纯风景都如中国墨色山水画般素雅隽永。

mountain

mountain2

全片黑白也是用的恰到好处而非故弄玄虚,和乌山重重的“黑山”呼应,和沾满污水泥浆的村民相呼应,很多风景由于颇有层次感所以黑白足以显现,亦不使人疲惫。除了青鸟那几帧明艳的彩色,中间还有一处染色的星空,转瞬即逝,真让人回味啊。

layers

stars

黑白还有些好处,例如让血腥的场景不那么血腥,让深夜观影人不至于看着看着点一份鱼头汤喝了起来。

eating fish

References

[1] 电影兹山鱼谱
[2] 把自己作为方法,2020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项飙、吴琦。